经济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船舶与海洋智库  >  船舶与海洋经济  >  研究团队  >  经济研究 > 正文
装备技术研究专家团队
    日期:2020-07-20    字体:【大】【中】【小】

王传荣: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从事海洋装备技术战略研究、船舶产业研究工作近20年,主持完成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海洋局等国家部委、集团公司及中国工程院等相关机构20余项重要课题研究工作。包括工信部“我国典型船舶本土化装船率调研”、“应对国际新公约新规范顶层研究”等课题研究;科技部863计划“船舶综合监控系统研究”、“船舶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船舶低速大功率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排放处理技术”等课题研究;国家发改委“绿色环保新船型研究”、“系列化自升式钻井平台经济技术评价研究”等课题研究;中国工程院“海洋运载工程发展战略研究”“船舶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造船强国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国家海洋局“传统海洋产业绿色发展创新战略研究”;集团公司“中长期技术发展预见”“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等研究工作。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三等奖2次。

 

曾晓光: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船舶信息研究中心装备技术研究组组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海洋装备技术发展与战略研究,主持完成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中国工程院以及中国船舶集团等单位课题研究任务50余项,包括“船舶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船舶工业强基战略研究”“海洋运载装备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海洋装备体系及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海洋运输装备领域2035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等,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海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书籍7部,在《中国工程科学》《舰船科学技术》等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先后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以及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曹林: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高级业务主管。现担任“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情报与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装备技术研究组副组长。目前主要从事船海配套和动力机电技术战略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参与编写《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战略》等行业规划;支撑工信部、行业协会、造船学会开展“优质船舶配套产品推荐目录”;持续开展“典型船舶本土化装船率调研”“自升式钻井平台本土化配套情况调研”,相关成果作为工信部重要内部参考;完成中国工程院“我国船舶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船舶及海洋工程动力与机电设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相关成果报送国家部委和集团公司。

 

许攸:丹麦奥尔堡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子领域研究工作和国际标准化研究工作,并担任ISO/TC8智能航运工作组专家。工作期间,完成工信部、农业部、中国工程院、国标委、军工集团多项研究项目,如“船舶与海洋工程通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船载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国内外玻璃钢渔船标准体系研究”“中小型商船导航通信设备研究”“船舶发动机标准体系研究”“国外舰船数字化工程建设的启示研究”等,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好评。参加军贸项目,担任泰国海军护卫舰武备改装工程项目经理助理,协调现场施工工作,保障工程顺利交付。

 

徐晓丽:大连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海洋工程技术战略、技术经济性研究,以及产业分析,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拥有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研究经验。曾先后参与发改委、工信部、工程院等重大项目课题,包括“海洋装备经济技术评价研究”“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研究”;以及国家973重大型号保障工程项目,如“某重大工程的全寿命服役安全”“舰船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估研究”等,承担多项海洋装备产业对策、技术战略研究,为国家各重要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战略支撑。

 

赵羿羽: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主管,主要从事海洋装备技术战略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完成中国工程院“海洋运载装备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面向2035年的智能海洋运载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书出版,为我国海洋装备重点方向布局提供了重要参考;完成原国家海洋局“海洋装备体系及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原广西海洋和渔业厅“国家大洋深海油气矿产资源接纳加工基地落户广西研究”等咨询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