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首艘自主建造的高冰级液化天然气(LNG)船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投用,承担北极LNG的出口运输任务。作为全球稀缺的特种船型,其技术复杂度与建造难度甚至超越传统破冰船。这一突破不仅是俄罗斯船舶工业自主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更是保障本国LNG全球市场供应的核心支撑,若无此类专业运输船,俄北极LNG的规模化出口将难以实现。
一、俄罗斯北极LNG项目运输船短缺
1.仅北极LNG项目需要冰级运输船
全球绝大多数LNG生产项目集中于气候温暖的卡塔尔、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地,这些区域因无结冰风险,无需冰级LNG船即可完成运输。但随着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等北极LNG项目的推进,市场对冰级LNG船的需求急剧攀升。然而,受限于高昂的建造成本与复杂的技术门槛,此类船舶的全球保有量仍十分有限。
2.北极LNG运输船队建设受制裁影响
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与“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的最大股东均为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俄大型天然气生产商之一,以下简称“诺瓦泰克”)。当前,“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船队由13艘Arc7(按俄罗斯船级社标准分类)冰级LNG船及数艘低冰级LNG船组成,其中绝大部分船东为外国企业。而“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规划配备21艘Arc7冰级LNG船,其中15艘由俄罗斯“星星”有限责任公司(远东地区最大造船厂,以下简称“星星”)承建,剩余6艘由韩国韩华海洋船厂承建(3艘船东为俄罗斯航运公司,另3艘为日本三井航运公司)。
受西方制裁影响,韩国韩华海洋船厂2022年以付款延迟为由终止3艘冰级LNG船建造协议,剩余3艘交付延期;“星星”同年2月被美国列入制裁清单,其冰级LNG船建造进程受阻,首艘交付时间自原定2023年3月起多次推迟。受此影响,尽管“北极液化天然气二号”项目首条线路已启动,但其尚未形成可开展商业运输的船队。
二、制裁重压倒逼俄加速冰级LNG船自主建造
1.俄推动“诺瓦泰克”采购国产冰级LNG船
为支持本国船舶工业发展,俄罗斯积极推动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优先采购国产冰级LNG船,并配套多维度扶持政策:一方面建设萨贝塔港、开发鄂毕湾航道等关键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为液化天然气企业提供专项税收优惠,包括12年天然气及凝析油矿产资源开采税免征、出口关税全免等。
在此背景下,诺瓦泰克向俄罗斯“星星”有限责任公司采购了15艘冰级LNG船。最初计划由韩国企业向“星星”提供船舶套件用于组装,助力其逐步掌握独立建造技术。但部分核心部件技术难度极高,依赖外国承包商方可实现——例如薄膜型围护系统的密封屏蔽层,全球仅少数企业掌握生产技术(法国某公司为行业领先者),虽法方曾提供技术支持,但俄方掌握该技术难度较大。
2.制裁下俄力推冰级LNG船自主建造
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意识到需自主掌握冰级LNG船建造能力。此前俄船舶工业无相关经验,核心技术攻关面临诸多挑战,如:船体需特殊加固以抵御两米厚冰层压力;-162°C超低温运输对储存系统隔热性能要求严苛;发动机需兼顾强动力(无破冰船护航航行)与经济性(长距离航行);极寒环境下特种钢材焊接需应对超低温与冰层机械压力双重考验;冰区自主导航系统需实现无破冰船持续护航下的自主破冰航行。
在此背景下,“星星”被定位为北极造船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该项目不仅关乎企业商业利益,更承载战略价值——通过保障北方航道关键运输路线自主可控,强化国家航运安全。而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推进,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全方位支持:除造船厂硬件建设外,更需在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突破及配套设施完善等领域持续投入。
3. 俄首艘冰级LNG船有望下半年投用
俄罗斯首艘冰级LNG船命名为“阿列克谢•柯西金”号,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命名。该船船长300米、宽48.8米、吃水11.7米,载重8.1万吨,舱容17.2万立方米,配装45兆瓦动力装置,冰级Arc7,可在2米以下冰层的极寒海域独立航行,无需破冰船护航。
自去年年底启动海上试航以来,“阿列克谢•柯西金”号建造已进入收尾阶段,最终海试计划于今年6月底进行;若测试参数全面达标,该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用。此外,由“星星”公司建造的同系列另外两艘冰级LNG船——“彼得•斯托雷平”号、“谢尔盖•维特”号,目前已完成下水。
三、小结
俄罗斯船舶工业长期存在“重军抑民”倾向,民船产业发展长期依赖进口技术与产品。此次冰级LNG船项目虽在船用配套环节仍需韩国、法国等国企业提供支持,但仍实现本土自主建造,成为俄罗斯民船产业振兴的重要突破——既填补了高冰级LNG船自主建造的技术空白,也推动了本土造船产业链的升级。这一过程可视为工业领域技术复杂方向中进口替代战略的一次实践,或为长期低迷的俄本土民船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科荟智库: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