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船舶与海洋智库  >  国家安全与军事建设  >  研究动态 > 正文
俄军利用铁路无人平台运输补给物资
来源:科荟智库     日期:2025-07-25    字体:【大】【中】【小】

  在俄乌冲突中,面对敌方自杀式无人机高密度使用的严峻威胁,如何实现前线物资高效补给与人员装备安全前送的双重目标?俄军第37独立铁路旅官兵向《消息报》展示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无人化运输模式,成功破解了高风险环境下的物资补给难题,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铁路补给具抗毁性与覆盖性双重优势
  在罗斯托夫州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方向,分布着大量矿井及工业设施,依托既有铁路网络形成密集联通。尽管区域供电系统尚未完全恢复,但其铁路轨道相较于公路展现出更强的抗毁性与修复便捷性,且覆盖多数居民点,天然成为前线物资运输的“生命线”。这一基础网络,为无人化运输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运输保障的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
  铁路段作业前的安全准备环环相扣,构建起“空天预警-地面护卫-轨道清障”的全维度防护体系,为无人化运输筑牢安全屏障。
  空天预警,第51集团军高射炮兵部队率先部署空中战斗警戒区,构建多层次防空网,全面拦截空天威胁。
  地面护卫,全程由专业掩护小组随行,队员配备便携式防空导弹、自动步枪等多型武器,实时警戒周边空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暴露风险。
  轨道清障,工程侦察分队身着重型防护装备,沿轨道展开“厘米级”地毯式排查,从轨枕间隙到路基边缘,逐段核查隐患,重点清除未爆弹药及无人机远程布设的爆炸装置。在现场,第48独立工兵营战士演示了排查作业的具体流程:需完全依赖人工目视,连轨道螺栓缝隙都要仔细检查;最棘手的是美制M42型“铃铛”集束炸弹的未爆子弹,金属外壳会干扰探雷器信号;未爆弹内部蜂窝状分隔装置可使爆炸物在数百米范围内散布,若未被及时清除,将对作业人员和运输装备造成致命威胁。
  三、轨道应急修复与无人化运输保障
  完成风险排查后,维修分队立即启动轨道修复作业,采用专用轨道切割设备对受损段进行毫米级精准切割,安装预制的标准轨段,并通过液压钻孔机完成接头固定连接,确保修复段与既有轨道无缝衔接。除应急抢修外,同步构建“日常巡检-动态维护-快速修复”的常态化保障机制,配备轨道检测车、便携焊机等专业设备,实现运输线路24小时不间断畅通。
  轨道修复完成后,铁路工人通过无人驾驶平板车完成最终检测。操作员依托远程控制台精准操控设备,以20千米/小时的匀速通过修复段,实时监测轨道平顺度、承重能力等参数。验证通过后,战斗分队迅速将弹药箱、饮用水从面包车转移至平板车,顺利完成物资向无人化运输平台的装载作业。该无人化运输方案并非孤立实践,而是与此前《消息报》披露的军队地下面包房、油料仓库、野战食堂及营房运作模式深度协同,共同构建了“地下隐蔽+灵活分发”的体系化保障体系。伪装于地下5米的面包房采用木板+沙袋双重封闭防护,通过三班倒昼夜生产模式保障夜间运输需求。补给物资经卡车转运至前线后,再通过手推车、摩托车沿预设路线向一线阵地分发,最终形成“仓储-运输-分发”的完整闭环,为无人化运输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铁路平板运输车的主要优势
  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铁路平板运输车的核心优势集中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全天候作业能力,适应泥泞、积雪、降雨等复杂气象,在轨道上保持稳定通行;二是高载荷效能,单平台载重超1吨,运输效率等同于数十台人力运输装备;三是高安全特性,无人化设计大幅降低人员暴露于无人机威胁的风险;四是经济可靠性,重型平台续航约50千米,结构简洁耐用,综合保障效益突出。该平台是针对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方向的作战需求定制并快速迭代的,目前已形成标准化应用模式,尚无同类替代方案。其成功运用不仅验证了无人化运输在高风险环境下的可行性,更为其他战场方向的物资保障提供了参考。
(科荟智库: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