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三方借力削弱敌方核威慑的现实凸显,传统“相互确保摧毁”核体系动摇;两用技术扩散消解“安全后方”,核设施隐蔽性面临全维度威胁。在此背景下,核力量如何应对新挑战?
一、核威慑的现实转向
当代国际安全领域呈现的新特征:借助第三方力量削弱敌方核威慑能力的手段已进入现实层面。2025年6月,乌克兰对俄罗斯战略航空力量的大规模打击,以及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精准袭击,共同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西方国家可通过幕后支持,利用地区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对对手“三位一体”核力量及军工设施实施打击。这一现象引发深层思考:基于“相互确保摧毁”理念构建的传统全球核安全体系,是否已面临结构性变革?
与此同时,现代战争形态正消解传统“安全后方”概念。随着军民两用技术的快速扩散,自杀式攻击无人机可通过民用设备组装,太空侦察依赖私人商业卫星网络,破坏行动的协调则通过加密即时通讯工具完成。国家安全的脆弱性已渗透至全域:不仅要防范外部军事集团的先发制人打击,更需警惕内部潜在威胁——一旦内部打击得逞,外部空中力量极可能跟进实施补充性摧毁。应对此类挑战的核心原则,应聚焦于力量部署的分散化、隐蔽化及抗接触能力的最大化。
二、核设施隐蔽性的现实困境
俄罗斯航空基地遭袭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基地位置的公开性与可监测性:所有基地坐标均为潜在对手所掌握,可通过太空侦察实时追踪;而针对低成本自杀式无人机的防护设施却存在空白。
陆基核力量情况类似: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位置,自冷战时期起便为情报机构所熟知;移动弹道导弹系统的机动轨迹,亦可通过天基侦察系统持续追踪(类似以色列情报机构对伊朗核设施的监控模式)。
海基核力量的隐蔽性虽具天然优势(战略核潜艇的深海活动特性显著区别于空基、陆基平台),但其生存能力仍受现代反潜技术的制约。当前反潜手段已发展到可在潜艇离港前往巡逻区前实施猎杀的水平,这对核潜艇的隐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核力量发展的新路径探索
展望俄罗斯“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未来演进,需立足技术可行性与战略有效性双重维度。
海基力量:相较于建造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战略核潜艇,分散化部署或为更优选择。以“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搭载16枚“布拉瓦”潜射导弹)为例,若替换为16艘各载1枚“布拉瓦”的小型无人核动力潜艇,可实现全球大洋的高度分散部署。此类微型潜艇可长期保持战备值班状态,通过定期轮换进行技术维护,并依托专用容器发射的无人机完成指挥与通信,大幅提升生存能力。
陆基力量:核心目标是防范先发制人的“解除武装”打击。现有技术条件下,“口径-K”巡航导弹系统(可隐藏于运输集装箱中)具备战略价值——必要时可快速加装核弹头,并部署于敌方难以预判的区域。此外,曾进入装备序列的“巴尔古津”铁路导弹列车项目值得重新评估,其外观与普通列车无异,却可搭载“亚尔斯”战略核导弹,在俄罗斯广袤国土上持续机动,有效规避固定阵地暴露风险(2017年俄国防部因资金限制选择井基部署的“先锋”高超声速导弹,当前有必要重新考量铁路平台的战略价值)。综上,核力量的现代化转型需在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与战略生存能力间寻求平衡,以应对现代战争形态演变带来的复合挑战。
(科荟智库:孟光)